从史前走来的哥斯拉原型,”忘记进化这码事儿“的海鬣蜥家族
前言
自从看了索尼公司的1998版哥斯拉(后称 “斯拉” ),哥斯拉的原型海鬣蜥从此成了楼长心中的神级物种~始终以为海鬣是不可能买到的,但后来得知了美国不仅完成了海鬣的量化,更开始研究淡化,这也让海鬣更容易作为宠物饲养。但是翻看网上对海鬣的介绍,大多只范范而谈,没有更加详细的,而且有感兴趣的朋友总会问,为什么百度图片搜出来的海鬣有好几个风格···但是各个网站几乎都没有介绍,然而这就是今天这篇文章要谈的,海鬣蜥的亚种。本文着重介绍海鬣蜥7个亚种的不同,中间会穿插海鬣蜥其他方面的简短介绍,但是对于其行为,繁殖,等等等方面,在这里不会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我过段时间会以这些为题出一篇海鬣的概述,主要介绍这些方面(此后的科普贴也多为这种形式,一篇品种介绍,一篇亚种分类)。
还有在这里要说的,海鬣蜥各个亚种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但是这些名字没有正式的音译版本,而汉语的亚种名都是以所在岛的名字直接命名。所以后面的介绍为了阅读方便我都会以汉语亚种名为准,名字后面会标注产地。但是括号内的拉丁文才是它真正的名字!
本文大多数资料来自谷歌、ISG、维基以及其他户外主题网站,资料琐碎,翻译之后再加上自己的整理很难一一标注出处,望大家见谅,但是如果可以,我一定尽量标明。图片主要来自必应,一些摄影网站,还有热心网友的游记,我尽量选择没有水印的图片,但是摄影网站水印是拿不掉了···至于游记内出现的图片,使用时我会一一标注,绝不吞掉别人的劳动成果。
(来一个封面,但我自感读完全文你也不知道这是哪个亚种···)
概述
海鬣蜥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科隆群岛)的特有物种,在加拉帕戈斯众多岛屿都有分布。群岛远离大陆,这也使它们保持了原始的面貌和特有的生活方式。海鬣蜥学名 Amblyrhynchus cristatus,Amblyrhynchus 代表须蜥蜴属,译为“钝鼻”,海鬣蜥是须蜥蜴属唯一成员。而 cristatus 则为种名,鬣状的,冠毛~那么亚种名就是再在后面加一个~
对于各个亚种的区分,主要在四方面,产地、体型、体色、头部轮廓(当然也有其他细微的差别)我介绍也主要从这四方面下手。这里要尤其说明体型,各个岛屿的海藻丰富程度不同,表层海水温度也有所差异,这使得不同岛屿的海鬣蜥体型差异相当大,另外,海鬣蜥具有明显的两性异形特征,雄性往往比雌性重70%,更有甚者在食物缺乏的时候会出现负生长的情况,体长缩小10%····所以再给介绍的比例图时,我都已以成年雄性的正常体态为准。体色方面,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海鬣蜥都是灰黑色为主,体色很难区分,所以辨别时主要看发情时雄性的体色,换句话说,拿来一只幼体,基本看不出他的产地。那么现在就开始逐一介绍了~先来一张加拉帕戈斯总图
① 伊莎贝拉岛海鬣蜥 (A. c. albemarlensis)
1962年由 Eibl-Eibesfeldt命名,主要分布在伊莎贝拉岛沿海,其中南部沿海数量最多。伊莎贝拉岛(Isabela)是加拉帕戈斯最大的岛屿,反L形如同海马一般,是加拉帕戈斯人口较为集中的岛屿。伊莎贝拉岛中央有5个火山口其中有两个仍然活动明显,2008年达尔文火山还喷发过。最高海拔为沃尔夫火山1707米。岛内丘陵居多,沿海地区有大片礁石,那是海鬣蜥的主要栖息地,同加拉帕戈斯其他小岛一样,伊莎贝拉岛受秘鲁寒流影响显著,并处在来自高纬度东南信风的迎风面,冬季气温常降至零度以下,有些奇葩年份甚至下过雪。又因此地恰好压在赤道上···夏季气温却总能达到38~40℃,年均温23℃,水温年均18~20℃,即使沿海空气也十分干燥···海鬣就在这鬼地方艰难地生活着。
②费尔南迪纳岛海鬣蜥(A. c. cristatus)
1825年由Bell命名,主要分布在费尔南迪纳岛沿海地区。费尔南迪纳岛(Fernandina)以海鬣蜥著称,这里的海鬣蜥数量是最多的,可以达到数十万只,多到海鬣有了另外一个名字···费尔南迪纳钝鼻蜥···费尔南迪纳岛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第三大岛,距离伊莎贝拉岛很近。最高点拉昆布雷火山海拔1476米,岛上最近爆发的火山海拔1134米,1968年爆发。由于火山活动频繁,岛上植被很少,无人定居,黑色的熔岩流入大海凝固成形状各异的巨石,这里是海鬣蜥最主要的栖息地,同时也生活着很多海师与鸟类。
费尔南迪纳岛海鬣(后简称费尔南迪纳)是7亚种中体型较大的,与伊莎贝拉海鬣体型相当,成年雄性12~13kg,体长150~170cm,而雌性则小得多,往往只有90cm,体重在3~4kg左右。雄性在非凡之季节呈现出深灰色或黑灰色,而雌性则几乎全年保持这种体色.
与伊莎贝拉略有不同的是,这种黑灰色真的是黑到了与礁石融为一体,正如达尔文描述的一样,登上费尔南迪纳岛,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活着的礁石···不过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是黑色的,繁殖期或气温较低的时候,他们的体色也会逐渐变浅。发情期的雄性会呈现出深绿与砖红色的混色,另有一些个体会呈现出酒红色,与伊莎贝拉相同的是,雄性费尔南迪纳的骨凸明显,数量不多,雌性则看起来不是十分突出。
真的看到他们的时候,很难将他们与伊莎贝拉区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两个岛距离非常近···强壮的雄性会在温暖的夏季穿梭于两岛之间,大多数留在了隔壁··这也难免会有繁殖,最终导致费尔南迪纳与伊莎贝拉的海鬣相似度如此之高···
1962年由Eibl-Eibesfeldt命名,圣地亚哥岛(Santiago)与圣克里斯托瓦尔岛(San Cristobal )距离并不是非常近,但这一亚种却分布在除圣克鲁斯岛之外,这两个大岛之间的各个小岛上,海鬣的这一亚种因分布在圣地亚哥岛数量最多所以汉语名为圣地亚哥岛海鬣蜥。
圣地亚哥岛地势起伏,由两座火山组成,其中较大的一座海拔520m,占据全岛大部分面积。由于火山活动,全岛较多地区由凝固的熔岩构成,岛上只有暂时居住地,没有常住人口。圣克里斯托瓦尔岛是加拉帕戈斯群岛最东端的岛屿,最高点海拔730米,这里是群岛中人口最密集最富庶的岛屿,也是加拉帕戈斯省名义上的首辅,岛上85%的地区为国家公园。
圣地亚哥岛海鬣蜥(后简称圣地亚哥)典型的中型蜥蜴大小,成年雄性体长1~1.2m左右,体重7~9kg,雌性体长60~70cm左右,体重大多不超过3~4千克。成年雄性在发情期主要表现出绿色,一些个体身上会显现出红色斑点,尽管发情时多展现绿色,但是这种绿色不仅仅是皮肤的绿色,有时也是身上附着的海藻导致观察者误判。(上面是谷歌搜索的资料。楼长对这段资料始终有怀疑···看了很多图片,其实圣地亚哥表现出绿色的并不多,大多还是以暗沉的砖红色为主。与其他海鬣一样,肚皮是明亮的白色。幼体通身白色亮斑,这也是一大特点)雌性始终保持着灰黑色的身体以及乳白色的腹部。雄性头部呈圆形面部较短,头部具有较大的骨凸,而雌性则几乎看不出来,相对而言雌性吻端更尖。
1962年由Eibl-Eibesfeldt命名,分布在圣克鲁斯岛及其周边岛屿。圣克鲁斯岛(Santa Cruz)是加拉帕戈斯第二大岛,也是少数有常住人口的岛屿之一,最高点海拔864m,这里是加拉帕戈斯最重要的旅游地点之一,岛上有很多多小镇供人居住,全岛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海狮会睡在公园的长椅上,海鬣蜥更是随处可见。托尔图加港是这里重要的港口及旅游景点,这里的海鬣生活的要滋润许多,不再趴在坚硬的岩石上,反而漫步在松软的海滩,早已习惯了与游客合影,更有甚者会吃丢在路边的海鲜···
圣克鲁斯岛海鬣蜥(后简称圣克鲁斯)与圣地亚哥种极为相似,体型各部分特点几乎一致,当然这也是因为他被夹在圣地亚哥与圣克里斯托瓦尔之间的缘故,个体较大者游过海峡到达其他岛屿并繁殖后代,最终导致这两个亚种难以区分。唯一不同的是,圣克鲁斯的雄性海鬣在发情时体色会由灰色转为黑色,一些个体会在黑色的皮肤下展现出砖红或桔红色花纹,更有一些个体背部的花纹会延伸向全身,总体呈现出暗橙色。(必须说,写类似这样的个体,楼长的内心是崩溃的···资料少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们长得真的找不到什么区别···或许曾经有区别,现在已经串乱了···)
维基上的参考图,这家伙的后背反倒呈现出绿色了···
艾斯潘诺拉岛海鬣蜥(后简称艾斯潘诺拉)是体型中等但是非常容易辨认的海鬣,成年雄性可达1.1m,6~9kg重,而雌性则瘦小得多,往往只有60~70cm,体重仅1.5~2kg。艾斯潘诺拉是头部形状较为奇特的海鬣,大亚种很少呈现这种特点,圆滚滚的头,骨凸小而密集。
但是最容易辨认的原因却不在这里。在发情期到来时,无论雌雄,艾斯潘诺拉岛的海鬣都会改变体色,雌性出现枚红色斑纹,而雄性则呈现处非常鲜亮的体色,他们的前肢与背部会展现出蓝绿色甚至天蓝色,体侧则呈现出枚红色或粉红色,面部因个体差异,颜色不定,有些个体为柠檬黄还有些则表现出草绿或天蓝色,颈鬣后方多会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花纹,在体侧也会有延伸。但是在非繁殖季节雌性则会转回灰黑色,而雄性多为褐色,咖啡色或同样的灰黑色。值得一提的是,艾斯潘诺拉是7亚种中母性最强的一种,只有该地区的雌性海鬣在产卵后会始终守候在巢穴边直到幼体出生。
淘宝搜索店铺:
爬行天下宠物用品销售总店
http://pxtx0412.taobao.com
总有一款是你需要的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